betvlctor伟德在线登录平台 李娜
8月17日至30日,我有幸参加江苏中小学教师短期出国进修计划赴澳大利亚团组暨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专项研修班。本次研修班的专题讲座内容涵盖澳大利亚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墨尔本大学教师教育课程及其实施、教师身心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等多个维度。这些讲座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以“系统化设计”和“人文关怀”为双翼的教师教育体系。现总结如下:
一、澳大利亚教师专业标准:教师发展的导航系统
讲座《澳大利亚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标准体系不仅是一套评价工具,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导航系统。它采用了分阶段、多维度的设计思路,将教师专业成长划分为毕业教师(Graduate)、熟练教师(Proficient)、高度成就教师(Highly Accomplished)和领军教师(Lead)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从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和专业参与三个维度进行描述。
这种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发展性视角。标准不是静态的考核标尺,而是动态的生长路线图。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为每个阶段的教师提供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支持路径。标准中对“专业参与”的强调——教师不仅要在课堂内发挥作用,还要参与专业学习社群,与家长、社区建立伙伴关系,为学校发展和教育政策做出贡献。这种定位打破了教师作为“教室孤岛”的传统形象,将教师专业成长置于更广阔的教育生态中。
反观我们的教师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静态的资格认证和绩效考评,缺乏这种发展性的成长视角。澳大利亚的经验启示我们,教师专业标准应当成为教师发展的“GPS导航”。
二、墨尔本大学教师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双引擎
通过与三位教授面对面的圆桌研讨,我深切的感受到墨尔本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展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深度交融。尤其是其课程设计采用了“双引擎”,将大学中的理论学习与中小学校中的实践体验紧密结合,贯穿教师培养的全过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教学学校”模式。这一模式在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建立了制度化的合作伙伴关系,创造了理论与实践对话的中间地带。在这里,准教师不再是简单的“观摩者”或“辅助者”,而是在大学导师和学校指导教师的共同支持下,逐步承担教学责任,尝试、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双引擎”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教师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理论实践脱节”问题,
三、教师身心健康教育能力: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奔赴
本次学习,最触动我的是澳大利亚对教师身心健康教育能力的重视。讲座中提到的“教师福祉计划”和“心理健康第一援助培训”等项目,体现了一种关注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奔赴性的认知转向:教师的情感劳动和价值劳动得到正式承认,身心健康不再是教师的个人事务,而是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
这种关注不是将教师视为需要修复的“问题”,而是将其视为需要支持的“资源”。澳大利亚教育系统认识到,只有当教师自身处于良好的身心状态,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这种“赋能教师以赋能学生”的思路,构建了一个良性的“双向奔赴”教育能量循环系统。
此外,澳大利亚将教师身心健康教育能力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教师对自我身心健康的认知和管理能力;第二是教师对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初步应对能力;第三是教师创建健康友好课堂环境的能力。这种分层设计既务实又系统,值得我们在制定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时借鉴。
四、系统融合:构建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系统
澳大利亚教师教育体系的妙处在于系统性和融合性。教师专业标准、大学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身心健康支持不是孤立的组成部分,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强化的生态系统。这种系统思维对我们的教师培养具有重要启示,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不是零散的项目,需要整体思维,需要将教师视为最宝贵的教育资源,需要创建支持性的教育生态。
我不禁思考:这些经验如何与我们的教育实际相结合?我认为当下阶段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幸福感。这不仅仅是增加几场心理健康讲座,而是要在制度设计、学校文化、评价机制等多个层面系统推进,真正让教师成为有幸福感、有创造力的教育工作者。
我想:教育最终是心与心的相遇,是生命对生命的启迪。澳大利亚教师教育体系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正是因为它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制度设计和实践层面给予了充分体现。这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地方,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懈追求的方向。(2025年9月7日)
图\文:李娜

